二十四節氣所反映的物候特征說明了自然界的一切生活都與節氣密切相關,人也不能脫離天地氣息而生存,人體的五臟六腑、七竅四肢、筋骨皮肉等組織的機能活動也無不受節氣變化的影響。“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道也。”這清楚地說明了人在養生中要顧應四季陰陽之根本。《二十四節氣養生大全》圍繞不同季節、不同節氣的自然變化,闡述了起居作息、飲食養生、強身進補、防病治病、精神調節與運動指南等內容,詮釋了科學養生的重要作用。
立春養生(2月3-5日之間)
雨水養生(2月18-20日之間)
驚蟄養生(3月5日左右)
春分養生(3月20或21日)
清明養生(4月4日-6日之間)
谷雨養生(4月19日~21日之間)
立夏養生(5月5日或6日)
小滿養生(5月20日到22日之間)
芒種養生(6月6日前后)
夏至養生(6月21日或22日)
小暑養生(7月7日或8日)
大暑養生(7月22日至24日之間)
立秋養生(8月7-9日之間)
處暑養生(8月23日前后)
白露養生(9月7日前后)
秋分養生(9月22或23日)
寒露養生(10月8日或9日)
霜降養生(10月23日前后)
立冬養生(11月7日或8日)
小雪養生(11月22日或23日)
大雪養生(12月7日或8日)
冬至養生(12月21日-23日之間)
小寒養生(1月5-7日之間)
大寒養生(1月20日前后)